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

計畫緣起及操作構想

觀音鄉原為桃園縣最重要米倉之一,工業區發展帶來新的就業機會,也造成地方產業人口急遽轉型,目前的觀音鄉,不只是臺灣稻作面積休耕比例最高的鄉鎮,且過去作為產業主體的農業人口已下降至2%左右,有高達9成的設籍民眾是工業從業人力。蓮花產業之啟動,是來自於地方保育團體對於工業發展破壞河川之反省後的「生態產業創意」。1999年,桃園縣政府舉辦了第一屆蓮花季,讓觀音鄉贏得「出工業之污泥而不染」的新形象,也啟動了觀音鄉發展體驗型旅遊產業之機會…
本案之推動,希望連結觀音鄉的產業夥伴,正視未來發展的關鍵議題,並結合相關行動計畫,共同探索打造觀音小鎮成為樂活體驗莊園的實踐機會!

一、再造觀音小鎮的關鍵議題
1.因應農業從業人口降低問題及農地應適地適用之價值,如何善用大量閒置農地作為打造體驗型產業、觀音生機再造的不可或缺基地與資本?
2.面對外在因素的競爭與衝擊,如何運用在地化的創意與資源條件,使降低WTO的農業競爭與國際經濟環境衝擊之影響?
3.正視內在因素的挑戰與整合,如何透過蓮花季活動所產生的動能,擴大地方資源互利的邊際效應與利益共享?

二、打造觀音成為樂活體驗型莊園的策略性構想
1.以「蓮植物」中學藥效、科學原理、佛學禪理為主軸,釀製潔淨養生之《體驗型產業的形象》
援用「蓮」在東方文學、佛學之【文化象徵】、與在西方科學論述上之【蓮花效應】,所共同闡述的「蓮花自潔、出污泥不染」等植物特性;以及在中醫藥理上,「蓮花」整株植物「全株可用、妙用無窮」的清心、安神、淨化(清血、清熱、去煩躁、降火…)等【藥用特性】,作為連結觀音鄉形象與社會公共認知之媒介;並作為包裝與推廣體驗性旅遊活動的故事腳本、行銷素材。
2.整合在地多元資源,經營「蓮家園」一年4季之《體驗遊程的套裝劇本》
觀音鄉因蓮花季活動,重新為地方產經發展、注入了工業建設以外的「新」活水,並透過與旅遊結合的策略,打開觀音鄉的全國知名度、開啟朝向休閒農業形象轉型的新頁。然而蓮花季活動有其季節性限制…;以及蓮花可吸引之消費客群受限等問題;且近年來觀音海岸之珍貴藻礁、農業灌溉之埤塘文化,也開始重新受到關注,因此將善用觀音多元的資源(包含海岸生態、廟宇祭祀、傳統合院、四季產作…等),共同導入整體體驗遊程之規劃設計,除延長蓮花活動的生命週期、豐富與深化旅遊活動的內涵外,並企圖針對不同客群,打造專屬的「養蓮家園」之體驗型旅遊套裝。
3.善用區位與交通優勢、活化休耕地,發展「銀髮與都市」族群之《買閒體驗的新興市場》
觀音鄉鄰近大臺北都會區、近年來快速公路與高鐵之建置,更讓觀音鄉成為交通便捷之區域。且平原腹地遼闊;過去被視為桃園「魚米之鄉」的觀音田園,如今雖是全台休耕比例最高的鄉鎮,但休耕後迄今,依舊維持著農作散村的田庄風情與綠意地景;且近年來,在農會的努力下,已完成了700多公頃的復耕成效。因此,5千多公頃的耕地面積(在桃園縣僅微小於新屋鄉),將是觀音鄉未來用「農事生產體驗」與臺灣社會連結的重要媒介,希望透過各種配套策略之漸進實施與推動、導入傳統農村懷舊與有機學習文化,創造出可供追求田園體驗之都會型族群的新興「健康買閒」市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